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

深頁十堂之二.結構力



結構點,是一個讓脈絡可以攀附的東西。他連結了故事內容,讓整個文章具有了立體的構造。

前一陣子,在陽台的植物堆中,發現了一張黏滿蟲子的蜘蛛網。上完結構力這堂課之後發現,蜘蛛不僅是昆蟲界首屈一指的建築師,牠還深知如何架構出一篇好文章,發揮吸引讀者的黏力。

好閱讀會吸引人的文章通常符合三個特點,分別是:


三個結構點

「三」這個數字是個很神奇的數字。三原色、三國演義、約法三章...。從古早的歷史就有分成三個部分的存在,如果一篇文章只有一到兩個結構點,那其實比較難支撐起整篇文章,會略嫌簡短。

一定只能三個嗎?超過不是不行,只是如果結構點超過七個以上的時候,其實大家是無法記得重點內容的。

不只是在文章上會使用三個結構點。在許多的演講、簡報中,也都可以看到使用三個結構點來做闡述。舉其中一個例子,賈伯斯在2005年的校園演講(連結按此),就運用了三個結構點來表達他說要跟學生說的觀點。

結構點的選擇,記得要從不同的面向來思考。越是不重複好記住,越可以給讀者深刻的印象。


脈絡連結線

我們在寫文章中常常犯的錯誤就是,雜亂。東講一點,西提一下,常常考驗著讀者的組合能力。

結構點的出現,改變了雜亂的情形。摘要力能夠將每一段的內容聚焦,如果進一步把相關內容聚在一起,就可以再濃縮拉出一個結構點。這樣,結構點與每段內容之間,就有脈絡連結了。

結構與脈絡達成了異中求同的效果。課堂中的兩項練習:討厭的蟑螂與徵才需求,讓我們將繁雜的項目分成三大點,從三點來分別解釋內容,就比較容易得多,而且也減少文章的複雜度。

聚焦論點面

蜘蛛網會聚在一個中心點。結構與脈絡拉起來的故事,也應該朝向你所表達的論點前進。

如果只是提出論點,很難說服大家。脈絡的連結,解釋了因果與理由,產生了邏輯架構,讓讀者更能夠認同你的論點。

至於該先寫結構?找脈絡?還是提論點呢?

老師講了他寫機會效應時的經過,他先整理出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題材,然後重整拉出結構點,最後扣回自己的論點。

我覺得這部分,跟做簡報時候的便利貼發想很像。做簡報的時候我們會先有一個主題,我們會思考聽眾在那個主題之下所想要知道的東西。然後開始使用便利貼發想,把所有知道的點子通通寫在便利貼上。等到全部寫出來以後,才進行重新分類,分成三個段落。

學習結構力的挑戰

整堂課當中最困難的,是賦予三個結構點容易記住的想像力。邏輯上面的分類並不會太燒腦,但創意發想還真的是我的死穴,也許多看多聽多見聞,將來在找尋結構的時候才可以更輕鬆XD